見證鏗鏘結盟誓言 鑄就民族兄弟情

2021年06月04日09:14  來源:四川日報
 
原標題:見證鏗鏘結盟誓言 鑄就民族兄弟情

當年劉伯承、小葉丹等人彝海結盟處。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鄧涵予 攝

在《中國共產黨四川歷史》第三編第十章217頁,有著這樣一段記錄:彝海結盟,使紅軍能夠和平順利地通過彝族區(qū),翻越大涼山,為搶渡大渡河、粉碎蔣介石圍殲紅軍于大渡河以南的戰(zhàn)略企圖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如果不結盟,再推遲三天,蔣介石的大部隊就調到大渡河堵住紅軍,紅軍就有可能成為“石達開第二”!耙秃=Y盟”功不可沒。

5月19日,記者走進位于涼山彝族自治州冕寧縣的彝海結盟遺址,連綿的細雨沖刷著草坪上保存完好的三塊青石,也在靜謐的彝海水面上激起漣漪。彝海結盟紀念館內,一紙《中國工農紅軍布告》,記錄著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次提出“長征”一詞的歷史時刻;一面用生命守護的“中國夷(彝)民紅軍沽雞(果基)支隊”旗幟,也寫就了一段民族團結的佳話……重溫黨史,從文物中汲取新時代長征路的力量。一紙《布告》

聯結彝漢兄弟情 首提“長征”一詞

記者登上近百階大理石臺階,一座剛剛翻修完畢的雄偉、大氣、鮮艷的紅色建筑赫然在立——這便是彝海結盟紀念館。

步入館內,一整面墻的《中國工農紅軍布告》(以下稱《布告》)映入眼簾,全文156字,文字豎排,采用六言駢句,每句12字,共13句!爸袊まr紅軍,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夷漢平民,都是兄弟骨肉……”《布告》開篇,即鮮明生動表達了中國共產黨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的民族政策。里面提到“長征”時是這樣說的:“紅軍萬里長征,所向勢如破竹!睋釋幙h史志辦原主任王大釗介紹,有學者提出,這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次提出和使用“長征”一詞,也承載了一段飽含民族兄弟情的紅色記憶。

將時間撥回至1935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進入四川,冕寧是紅軍巧渡金沙江后進駐的第一座縣城。

冕寧地處川邊,山多田少,漢彝雜居,經濟比較落后,長期處在國民黨和地方軍閥的統(tǒng)治之下,他們不僅橫征暴斂,剝削壓迫,而且還制造民族仇恨,械斗不息,使各族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在中共冕寧地下黨組織的配合下,劉伯承司令和聶榮臻政委率領中央紅軍一方面軍先遣部隊占領了冕寧,解放了被國民黨反動派強制關押在監(jiān)獄坐質換班的彝族頭人。為正確執(zhí)行黨的民族政策,宣傳發(fā)動彝族人民,中國工農紅軍以“紅軍總司令朱德”的名義,發(fā)布了《布告》,并張貼在冕寧縣城。這則《布告》在彝漢群眾中廣泛流傳,也為紅軍順利通過彝區(qū)打下基礎。

紅軍雖進入冕寧,卻仍然面臨著國民黨軍的前后夾擊,想跳出國民黨軍重兵包圍圈,中央紅軍必須盡快渡過天險大渡河。當時擺在紅軍面前的有兩條路:一條是由瀘沽向東翻越小相嶺過越西,到大樹堡渡大渡河通雅安的大路,從這里渡河可以直取雅安,威逼成都;另一條是從瀘沽向北經冕寧、大橋、彝海到安順場渡河的小路。

“當年,通過彝區(qū)很不容易!蓖醮筢撜f,“地方軍閥不僅殘酷剝削,還挑撥彝族家支之間進行械斗,民族矛盾十分尖銳。加上語言上的隔閡,溝通起來更為困難!笔Y介石斷言紅軍過不了彝區(qū),在大路布下重兵圍追堵截,并揚言在大渡河一舉消滅紅軍。然而,毛澤東主席看破了蔣介石的如意算盤,為了避開強敵盡早過河,決定走小路。

“一切夷漢平民,都是兄弟骨肉”“今已來到川西,尊重夷人風俗”“軍紀十分嚴明,不動一絲一粟”……一紙《布告》廣為傳誦,使得我黨的民族政策在彝族地區(qū)得到廣泛宣傳,深入民心,紅軍得到了彝族同胞的信任,也堅定了他們能夠順利借道彝區(qū)、搶渡大渡河的決心。中央紅軍派出以劉伯承為司令員、聶榮臻為政治委員、蕭華為群眾工作隊長的先遣隊,向小路進發(fā)。

三塊青石

見證彝海結盟 助紅軍過彝區(qū)

冕寧縣彝海鎮(zhèn)海拔2200多米處的彝海是高山淡水湖,彝語稱“烏勒蘇泊”,意為“海子”。在彝海西北方向有一塊由低矮圍欄圈起,不到10平方米的草坪,上面坐落著三塊青石。據彝海結盟紀念館管理員沙馬依姑介紹,劉伯承、小葉丹等人當年正是坐在這幾塊石頭上談話的。

“劉伯承坐這塊高一點的(石頭),小葉丹坐對面一塊,我爺爺坐在中間。”沙馬依姑指著石頭向記者介紹說,他的爺爺沙馬爾各正是結盟儀式的主持兼見證人。

1935年5月22日,先遣部隊在向導和通司(翻譯)的帶領下進入彝區(qū),卻遇到重重阻撓,但紅軍始終嚴格執(zhí)行黨的民族政策——沒有命令誰都不許開槍。

小葉丹派出懂彝漢兩語的沙馬爾各下山交涉,紅軍闡釋了民族平等、民族團結等政策,還提出劉伯承司令愿與他結為兄弟,并邀請小葉丹下山。在海子邊,劉伯承以誠懇的態(tài)度把紅軍的綱領、目的、任務和民族方針策略講給小葉丹聽,表示將來紅軍打敗反動派以后,一定幫助彝族人民消除一切外來的欺壓,建設自己美好的生活。通過通司和沙馬爾各做翻譯,劉伯承誠懇的態(tài)度令小葉丹深受感動,雙方達成共識并要結為兄弟。

“按照彝族禮儀,交朋友則必須結拜兄弟喝血酒對天發(fā)誓同生死。”沙馬依姑向記者介紹說。5月22日下午,結盟儀式便按照彝族的風俗進行,由于一時間找不到酒,他們便以海子水代酒。兩碗清清的湖水,一只雄赳赳的大公雞,把公雞的嘴破開,鮮血分灑在兩只碗里,碗里的清水立刻變成了殷紅色。

面對藍天和清澈的彝海,劉伯承和小葉丹莊重地并排下跪。劉伯承端起血酒,大聲放出鏗鏘誓言,把雞血水一飲而盡,小葉丹也端起碗起誓,說罷,也一飲而盡。海子水清澈如鏡,倒映著濃密的樹影,春風吹起微波,激蕩著岸邊的巖石,像是在為這個值得紀念的盟誓唱著贊歌。

結盟結束天色已晚,劉伯承決定返回大橋,同時邀請小葉丹、沙馬爾各等人一同返回紅軍宿營地赴宴,并互贈禮物。第二天一早,小葉丹、沙馬爾各等人護送紅軍出發(fā),到達喇嘛房,小葉丹就此與劉伯承分手告別,劉伯承取下自己佩戴的左輪手槍贈送給小葉丹,并囑咐小葉丹一定要把后面的隊伍安全護送過境。

就這樣經過7天7夜的反復來回接送,紅軍隊伍一路暢行無阻,安全順利地通過了彝區(qū)。

如今在彝海結盟紀念館里,還完好地保存著紅軍當時在冕寧時所用的外出證章、旗桿頭;紅軍和抗捐軍用過的槍支、手雷、大刀;當年紅軍長征過冕寧時送給老百姓的銀圓、糖果盒、手鐲等200余件文物。

一面旗幟

承載往昔鏗鏘誓言“人在旗在”

在彝海結盟紀念館內,陳列著一面斑駁的旗幟,上面繡有五角星、中國共產黨黨徽和用毛筆書寫的“中國夷(彝)民紅軍沽雞(果基)支隊”。這是1935年5月,劉伯承與彝族果基家支首領小葉丹“彝海結盟”后,代表紅軍授予小葉丹的隊旗。這面旗幟,見證了一段民族團結的佳話。

紅軍離開后,國民黨要追究小葉丹與劉伯承結盟的罪責,要他交出旗幟,可小葉丹寧愿傾家蕩產,甚至付出自己的生命也不愿交出旗幟,為了平息國民黨的追責,小葉丹交出白銀1.2萬兩和120頭母羊,這幾乎是他的全部家產。

他把旗幟藏在背篼下特制的夾層里,隨身攜帶,格外珍惜。在那段艱苦的歲月里,小葉丹和果基支隊的戰(zhàn)士們把這面旗幟當作民族團結的見證和民族解放的希望。小葉丹還曾在生前含著熱淚勉勵自己的妻子和弟弟:“只有紅軍和共產黨講民族團結,把我們彝人當人看,這樣有信有義的軍隊一定會回來的,萬一我死了,你們要保存好這面旗幟,等將來紅軍回來后親手交給劉司令。”

遺憾的是,小葉丹并沒有等到紅軍回來的那一天,1942年6月18日,小葉丹遇襲不幸犧牲,年僅48歲。

在丈夫遇難后的艱難歲月里,小葉丹夫人始終不忘丈夫的囑托,把他留下的旗幟視如自己的生命,為躲避國民黨搜捕,她把旗幟縫在了百褶裙的夾層里貼身守護,這一縫就是8年。

近3000個日夜的等待和堅守,終于在1950年,冕寧迎來了和平解放,小葉丹的夫人和弟弟將這面隊旗獻給了國家。在彝海結盟紀念館旗幟陳列框旁邊的展板上,是一張小葉丹夫人拿著這面隊旗的黑白照片,照片中的她眼神堅定。

作為“彝海結盟”的重要見證,這面珍貴的“中國夷民紅軍沽雞支隊”隊旗的原件現保存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而冕寧彝海結盟紀念館展出的則是復制品。

“它雖然不是原件,卻是一個精神象征,這面旗幟、這段歷史對我們而言意義重大!蓖醮筢搶τ浾哒f,“當時語言是障礙,但文物會說話,這面隊旗見證了彝海結盟的珍貴歷史,記錄了紅軍和彝族人民的深厚情誼!睋醮筢摻榻B,目前彝海結盟紀念館也成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

而作為沙馬爾各的后代,沙馬依姑更是把守護彝海結盟遺址視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1986年,沙馬依姑23歲時,便來到這里擔任管理員,向彝人后代、往來游客講述這段故事,這一講就是35年!拔覀円尯蟠肋h記得紅軍來過,我們彝族和紅軍是骨肉兄弟!鄙绸R依姑說。(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鄧涵予)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永安市| 廉江市| 揭阳市| 明溪县| 新巴尔虎左旗| 普陀区| 图片| 中江县| 新平| 屏东县| 尼勒克县| 惠安县| 琼结县| 三台县| 桦川县| 双流县| 漳平市| 定日县| 邵武市| 信阳市| 梧州市| 银川市| 鹤庆县| 襄樊市| 金乡县| 武强县| 岳普湖县| 手机| 株洲县| 滁州市| 错那县| 买车| 杭锦后旗| 上犹县| 峨眉山市| 施甸县| 楚雄市| 阿城市| 都江堰市| 紫云|